Sunday, July 07, 2002

 

F-長不完的番茄

來到荷蘭,也見識到他們的連鎖超市。當然在陳列擺設方面,大體上與台北差不多,只是貨架內容好像更齊全一些。不過在蔬菜方面,我發現其內容似乎更多。其中最吸引我注意的是番茄。在貨架上賣的番茄大約有兩種,一種是鬆散的,單個兒的,價格比較便宜;另一種是六個成串的,還附帶有一點點綠色的蒂,售價就高許多。這些架上的番茄可真是紅透了,看起來已經快要過熟,實際上又不過熟。

回花卉研究中心,與一些荷蘭同事談起,問他們到底荷蘭的番茄是不是採用「基因工程」所篩選的品種。因為最近的生物工程技術的應用,吵翻了天,用在羊,用在牛,甚至有人證據確鑿地說也有用在人成功的案例。而在植物上已經不乏成功的例子,基因番茄就是,在美國超市的貨架上已經可以買得到,並有標籤特別表明正身。聽說這種基因番茄上架後,時間很長,不會一下子腐敗,而且色彩鮮艷,讓人唾唌欲滴。但是另一些保守之士,則大聲撻伐,反對這種產品在市場上銷售。因為這種基因合成的東西,吃到肚子裡之後,也不敢保證基因會有什麼再轉變的機會,搞不好弄出什麼癌症之類的東西,弄得消費者人心惶惶。

但是他們的回答說:「絕對不是,這是靠品種選擇的結果,不是利用基因產生突變的產品;加上利用溫室栽培技術,所以其成色一致。」

荷蘭的番茄生產相當多,但都以歐洲出口至其他國家為主。尤其英國及德國市場的番茄,大部份都由荷蘭進口。所以荷蘭的番茄似乎比花卉還吃香,只是沒銷到台灣而已。

有一天,我特地到奈德懷克花卉研究所去參觀,因為那裡主要研究溫室蔬菜的生產,而番茄就是其中一項。奈德懷克可以說是溫室的家鄉,那裡除了花卉以外,也是溫室蔬菜生產的重鎮,而且新型溫室也不少。

我們進到研究所,Peter先帶我去看番茄的生長。一進溫室,只見高大而枝葉茂密的番茄整齊地生長在溫室之中。但仔細一看,與其說番茄長在溫室裡,不如說番茄吊掛在溫室裡。番茄整株的高度大約三米,已經接近溫室的桁架,它是一直攀緣在一條尼龍繩上,但與其說番茄莖攀緣尼龍繩,不如說尼龍繩攀緣番茄的莖來得貼切。事實上也是如此。

Peter說:「番茄的莖僅有一條主幹,在成長過程中,若有分枝時,均在萌芽時期雇工將其摘除了,所以才有這樣的成果。而當莖往上長大時,就將那條尼龍繩往新莖部份再繞一圈,所以番茄主幹與尼龍繩能這樣密切的合作,永不分離,也是工人的成果,不是番茄的習性,而這點也是很難機械化的地方。」

但是,令人驚奇的是,幾乎每株番茄都長成一樣的面貌。我說一樣的面貌當然不是嘴巴、眼晴、鼻子都一樣,而是外觀看起來就是一個樣,下面的葉子比較大,比較黑;上面的葉子往上逐漸變小,變成更青翠。更不可思議的是每一株約有十來串番茄,每一串番茄的位置幾乎一樣。底層的葉子因為已經摘掉,故更為明顯;紅的在最底下串,然後依序往上為紅白相間、白、綠白相間、綠等各串,番茄在各串中,數目五至六個不等,都是近乎圓型。

「植株往上一直長,如何使它調整在同一個高度呢?」我不解的問道。

「使番茄長在同一個水平面上,是有其目的。最主要是要使其天頂蓋 (Canopy)看起來分佈均勻,如此接受陽光的機會均等,各植株的成長才會一致。由於每株番茄都是採用懸吊著的,長得太高的植株會定時的將尼龍繩放下,使植株維持一定的平面。這也是你看起來每一植株都是同高的理由。」

我仔細端詳上部份的結構,原來每株植株上之尼龍繩的頂端,都有一個活動套環,尼龍繩上端多餘的部份均環繞在上面,而套環則直接掛在橫桿上,可以滑動。此活動套環只要用手擺動一個方向,即可視植株高度將適當的長度釋放,以達到調整的目的。

「等等,那下面多出來的部份怎麼呢?」我對這個數學題仍有些疑惑。

「是呀,這是一個難解的習題。當番茄植株一直往上長,而又被迫由尼龍繩降下時,就會存在一個問題:下面的紅番茄怎麼了,收穫了;葉子怎麼了,摘掉了;那仍在的莖怎麼了,當然不能請魔術師將它變不見了。為維持這株番茄直立,唯一的辦法是設法將植株往前移動,使多餘的莖水平地躺在地面上!你知道一株番茄植株一生長多長嗎?大約十三公尺,平均一星期長三十公分,這表示地上部份應有十公尺以上。利用算數算一下,這棵番茄一生中,實際上已經身「足」異處了十餘公尺!」

沒錯!,底下的莖的的確確是不同植株的莖一支支重疊在一起。而且由於直的部份在底下不能立即作90度轉彎,只能作一個比較有弧度的迴旋;又由於番茄是一畦兩行種植,行距30公分,故經前後透視的結果會構成的重疊圖案,倒是有另一種視覺美感;從遠處看,倒還有點像老奶奶常編織的布邊花紋呢。實際上你也分不清楚到底這一棵植株是否是由對面行繞過來的,還是這邊繞過去再繞回來的。

我們走訪其他試驗中的溫室,才發覺其他許多作物亦採用這種方式在溫室中生產,所以這種盤莖的方法也使用經年,似乎也沒有較好的辦法可想。更有甚者,小黃瓜的生產也採用這種懸吊盤莖法,而其莖的部份可以長達20幾公尺,有時已經在畦上不知繞了多少回!看起來好像電路板的排線,要找到它的「根」還需費相當大的功夫。

「這種番茄的生產方法最費工的是那一部份呢?」我想要機械化這種植法有實際的困難,故退而求其次問些簡單的問題。

「喔,不少。收穫是一大項,雖然番茄都已長到底下來了,但仍然需要人工採摘。若要成串採摘,則需仔細選擇及摘取,然後裝箱。收穫時,底部的葉子也要順便摘除,一般是直接丟在走道,然後由另一工人負責清除。上述這些工作幾乎每天都要進行。因為成熟的番茄連續而來,直到冬天來臨為止。摘心也是一項費工的工作,雖然它僅需每星期進行一次,且可以配合尼龍繩纏繞或植株高度降低的工作,但因為這些工作必須在二米的高度進行,須架一個高椅子,工作比較困難。目前則可使用一種可以電動控制高低及行走的小車子,解決不少問題。」

「搬運方面,許多業者是利用畦間走道底下特設的水溝。將收穫後的番茄直接倒入水溝中,由水溝的水流將番茄帶至作業室之水洗機裡處理,洗完後吹乾裝箱。這方面倒是相當方便。」

奈德懷克的研究中心的溫室主要以實驗為主,故規模也比較小,不過可以看到許多種果蔬在溫室中採用不同方式種植的例子,但仍以懸吊法為大宗,省去採用支柱的麻煩。小黃瓜的生產方式則完全與番茄相同,其生產季節也趨一致,在系統上兩者似乎可以互用。

看完了這裡的試驗溫室,我們緊接著前往附近的一家番茄溫室參觀。這個溫室面積約有二公頃。我們先在作業間碰到年輕的老闆。他年紀不到四十歲,但已經顯得非常老練,看其溫室規模,似乎已經賺了不少錢。他指著堆積整齊、與人一般高的番茄箱說:「我們剛好採收完今天的番茄,準備去拍賣場。目前溫室內已沒有工人,但仍歡迎參觀。」

這個溫室仍屬於凡諾型(Venlo)溫室,每棟的寬度均為標準的3.2公尺。但連棟起來,整棟溫室是一個完全開放的空間,中央通道隔開兩部份,番茄各長於兩側,高度均已達三米,看起來有點像兩旁的森林,中間殘留一線天,天空與走道在遠端產生一個交集點。溫室底部完全舖滿白色塑膠布,光線亦可由底部反射回來,使番茄株完全透明,看起來也相當乾淨,顯然老闆在管理上是相當用心。

在兩邊的「番茄森林」上方,則各有內部遮蔭簾,太陽光真大時,可以啟動遮蔭簾,減少光線進入。中央走道上方,則未行遮蔭,故較多的光線仍可以從走道上方進來,照亮整棟溫室。

「番茄森林」的內部,則是成行與中央走道垂直的番茄植株,株距為30公分,兩行成畦,畦上行距為30公分。這個規格似乎已為成業界認定的標準。畦間有走道,寬度約為60公分,可以供工人及小車進入作業。

收穫番茄之搬運主要靠一種小型的萬向車,每車具有六個活動輪,車長約120公分,寬約50公分,可以數個相串連,成為蛇狀移動。其上有一個高約一米的框架,框架底部預留約30公分之空間,可以放三個塑膠箱,目的在裝一些非規格品;空間上面有一個底盤,上裝有三條滑輪組,可以讓木箱在其上滑動。當番茄裝滿一箱時,可以再疊另一箱,如此疊至五箱的高度,然後整疊沿著滑輪送入框架內。一個框架可容六疊。我想,將番茄分箱重疊的理由應是怕壓壞,而且每箱的重量約為三公斤,是超市直接可用的箱子,可以個別處理。

每畦的走道旁邊,置有一個電腦計數器,以統計該畦年來生產的番茄數量。這種資料記載可以連線到電腦,可以長期觀察番茄的生長情形。

我聽說在「番茄森林」裡,有些小動物仍會群集其間,尤其為使花粉能適當交配,也有養蜜蜂作為媒介者,但實際上沒有看到蜜蜂在裡面忙碌。但從遠望過去,番茄樹叢裡,最醒目的還是是長在底部的紅色番茄,一串一串地懸吊在那裡,看起來好像聖誕樹的燈飾。顏色愈往下愈紅,而且紅得很透,這一部份的番茄似乎已在暗示,她是可以被採收了。

番茄整株種於一個方型岩棉塊上約十公分見方,底部另有寬30公分的岩棉板塊支撐。這些岩棉塊是每株番茄吸取養分及水分的所在,根部的發展都集中在這裡,所以即使每株番茄都長大成林,其根部仍僅這麼一點點。每片岩棉外面均以厚的白色塑膠布包覆,以免營養液滲漏,聽說荷蘭現在政府規定很嚴格,使用岩棉的營養液都必須回收。

每片岩棉上有四支滴管,以補充水分及營養分,這也是番茄的營養來源,這四支命根子拔掉,這棵番茄就等於被處死了。這使我想起了醫院中一直在吊點滴的病人,吊著點滴似乎代表痛苦與不幸的事情;然而這株番茄雖然一直處於吊點滴的樣子,卻長得那麼快樂。植物到底存在著那一種「人生觀」呢?。不知何時才能參透植物生命的哲理。

在荷蘭,溫室的加熱系統相當重要,否則每年十月一到,幾乎所有的溫室作物均要結束收場;而即使在這時段以前,晚上也需要加熱系統,以避免霜害。這裡所有的加熱系統均為金屬管,外漆以白色,分佈在岩棉塊底下。所以岩棉塊實際上也是懸吊著,而加熱管也是懸吊著,以避免與地面及番茄植株接觸,地板則舖上白色塑膠布。

加熱管是沿著每一畦的邊緣佈設,亦即正好位於岩棉塊的下方,然後在畦的開頭處連通至加熱源。這家溫室是採用以瓦斯為燃料的大型鍋爐,整個加熱源置於一間作業室內,燃燒後產生水蒸氣,作為加熱的媒介。

番茄是熱帶作物,故實際上需要多量的陽光,以維持溫度及所需的光合作用。但由於光合作用的關係,也需要大量的二氧化碳的供應,其含量約為1000ppm,太高也不行,可能會產生毒害。二氧化碳一般仍由鍋爐的燃燒器供應,因為燃燒後的廢氣中即有大量的二氧化碳。故即使在很熱的夏天,鍋爐也要稍作啟動,以期在光合作用正興旺的時候,供應充足的二氧化碳。燃燒爐是完全電腦控制的,可以依設定自動運轉,並利用廢氣管上之旁通管補充溫室內所需之二氧化碳量。

採收後的番茄,成車的載到作業室後,有一部份較髒的番茄需要清洗。工人通常將這部份番茄放在塑膠框內,因而可以整框倒入一台清洗機進行清洗作業。整個作業是採用連續式,清洗、吹乾及裝箱可一貫完成。

與老闆告別之時,我們各人從箱中拿著一棵番茄,往嘴裡送,那滋味還是甜的,但老闆似乎並沒有親口要我們這麼做。但是心想道:看著一直不斷長出的番茄,似乎印證了「春蠶到死絲方盡」的一句話。試想,這樣長不完的番茄,若不是因為荷蘭的冬天日頭短得不像話,使番茄植株無法享受到自然的陽光而不得不鞠躬盡粹,宣告壽終,還不知要長到何年何月何日呢?
Comments: Post a Comment

<< Home

This page is powered by Blogger. Isn't yours?